進入冬季,低溫天氣給地表水過濾系統的穩定運行帶來多重挑戰。無論是市政水廠的大型處理設施,還是農村小型凈水設備,都可能因氣溫驟降出現運行故障或效率下滑。本文將為您詳細介紹低溫天氣對地表水過濾有哪些影響相關內容。
一、低溫天氣對地表水過濾的三重核心影響
① 水質物理特性改變引發的過濾阻力上升。當水溫降至5℃以下時,水的粘度會明顯增加,導致水中懸浮顆粒的布朗運動減弱,顆粒間碰撞幾率降低,難以形成較大絮體。同時,低粘度水會增大過濾介質的滲透阻力,以超濾膜為例,水溫低于5℃時膜通量衰減率可達30%左右,直接降低單位時間處理量。
② 設備與管道面臨凍損風險。暴露在外的管道、閥門及過濾單元若防護不當,內部殘留水分結冰后體積膨脹,易造成管道開裂、閥門卡死等故障。
③ 工藝處理效果整體下滑。低溫會降低混凝劑的水解速度,傳統混凝劑在0-5℃環境下的凝聚效果下降40%以上,未充分凝聚的微小顆粒進入過濾環節后,會加速濾料堵塞。同時,低溫使水中微生物活性降低,不僅增加后續消毒難度,也可能導致生物濾池的凈化功能減弱。
二、全方位防凍
防凍是低溫季節地表水過濾系統運維的首要任務,需從設備防護、運行管理雙維度入手。
①設備與管道保溫防護
對暴露的管道、過濾器殼體及水泵等關鍵部位,采用保溫材料進行分層包裹。常用的玻璃棉、巖棉等保溫材料需達到5cm以上厚度,接口處用膠帶密封防止熱量流失。在-10℃以下的極寒地區,建議在保溫層外增設電伴熱帶,通過自動溫控系統維持設備溫度在0℃以上,尤其要重點防護閥門、壓力表等易凍損部件。
對于小型凈水設備,可采用整體保溫方案,將設備主體置于保溫棚內,內部配備小型取暖設備,同時確保棚體通風防潮,避免設備受潮腐蝕。
②運行與應急管理策略
建立常態化排水制度,在夜間停機或設備長時間閑置時,徹底排空管道和過濾單元內的積水,包括過濾器、水泵及連接管路中的殘留水分,防止結冰脹裂。運行過程中,可適當提高進水循環速度,通過水流擾動減少局部結冰概率。
制定應急響應預案,增加巡檢頻率至每2小時一次,重點檢查保溫層完整性、設備運行聲響及壓力變化。發現管道輕微結冰時,可用溫水緩慢解凍,嚴禁直接用明火烘烤,避免設備損壞。
三、效率提升:低溫環境下的工藝優化技巧
在做好防凍基礎上,通過工藝參數調整與技術升級可有效提升過濾效率。
①混凝預處理強化
選用適用于低溫環境的高效混凝劑,如聚合氯化鋁(PAC)、聚合硫酸鐵(PFS)等,并適當增加投加量10%-20%。必要時采用復合混凝工藝,搭配聚丙烯酰胺(PAM)等助凝劑,促進微小顆粒聚合成大絮體,減少后續過濾負荷。
在混凝前增設預氧化環節,采用二氧化氯或臭氧氧化處理,既能去除水中部分有機物,又能提高顆粒的凝聚活性,尤其適用于低溫低濁水的處理。
②過濾系統參數優化
調整過濾運行參數,將過濾速度降低20%-30%,延長水流在濾層中的停留時間,確保微小顆粒充分截留。同時優化反沖洗制度,采用“短周期、高強度”的反沖洗模式,反沖洗強度提高至15-18L/(m2?s),并適當延長反沖洗時間,及時清除濾層內的截留物。
濾料選擇上,采用石英砂與無煙煤組成的雙層濾料,利用不同粒徑濾料的級配優勢提高截污能力。對于膜過濾系統,可定期進行化學清洗,緩解膜污染導致的通量衰減問題。
③智能化運維保障
安裝溫度、壓力、流量等在線監測設備,實時監控系統運行狀態。通過智能化控制系統,當水溫低于5℃時自動啟動加熱裝置,當跨膜壓差上升超過0.05MPa時觸發反沖洗程序。同時建立水質監測臺賬,每日檢測進出水濁度、COD等指標,根據水質變化及時調整工藝參數。
低溫天氣對地表水過濾系統的影響雖不可避免,但通過科學的防凍措施與工藝優化,完全能實現設備安全與處理效率的雙重保障。如果您想了解更多應對低溫天氣對地表水過濾影響的技巧相關的資訊,歡迎隨時在本網站留言或來電咨詢相關資訊!感謝您認真閱讀!
本文由藍創沃特(www.pgdtaiguo.com)原創首發,轉載請以鏈接形式標明本文地址或注明文章出處!
可能您還想了解: